新華網昆明8月7日電(記者曹瀅)隨著一艘標號為“云南漁政40號”鐵皮船緩緩駛入滇池,打撈二戰時期飛虎隊墜落滇池戰斗機的工作宣告正式開始。為了這一時刻,中國探險協會已經籌備了整整5年。 7日上午9點05分,記者跟隨打撈隊伍乘船離岸,從白漁口碼頭駛向滇池湖面的作業現場。這艘載重量為24噸的鐵船上裝載著十多箱精密探測儀器、發電機、淡水和方便食品。打撈隊伍由中國探險協會、國家洋局、廣東海事局等單位的十多位科學技術人員組成。 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指引下,鐵皮船行駛了40多分鐘,于9點45分時逐漸減速,慢慢停在原來已探明的墜機大致方位附近。這里距離白魚口碼頭11公里,最近的岸邊是福保村,直線距離2公里。 7日天氣偏陰多霧,能見度很低,滇池水面上風平浪靜。中國探險協會主席嚴江征已經多次往返于湖面上。他說,天晴的時候,在這里可以看見北部大青山的山脊線和埡口,那是在五十多年前打撈遇難飛行員時留下的那張歷史照片上顯示出的明顯標志,而現在我們只能隱隱約約看見前面低矮的睡美人山的山麓。 “這是滇池一年中風浪最小的季節,最適合水上作業。”49歲的倪樹是滇池南岸呈貢縣漁政站的工作人員。從2000年起,他就和中國探險協會合作,“為了打撈這架飛機,出海已經不下幾十次了。” 承擔打撈探測技術任務的是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程海洋學研究中心主任潘國富從上船起就忙于設備的安裝和調試。船在水面上停住,工作人員把一個半米長的魚型儀器放到水中,這是淺地層剖面儀的魚型探頭,它與放在船艙中的監控設備和顯示器相連接。 潘國富介紹,這套設備是根據物體的聲學性質差異對不同物體進行判斷。倘若湖底淤泥層中有其他物質,顯示器上就會呈現黑色聲波。它平時主要用于海底地質研究工作。在潘國富的講解下,記者在顯示器上看到,這里水深4米多,松軟的表層淤泥厚度也在4米左右。墜落的飛機估計就掩埋在這一帶。 除了魚型探頭之外,甲板上另一個魚桿模樣的東西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磁性探測儀,叫做光泵磁力儀。當魚型探頭找到飛機時,就要把磁性探測儀探頭放入水中,隨著船體的緩慢波動,觀察飛機各部位所處的位置和姿態。 聲納設備是此次工程中新增加的探測儀器,在過去幾年的準備工作中尚未使用過。這個像“黑匣子”一樣的橙色小箱子里裝著顯示屏,外面連著探測頭,負責定位工作的廣東海事局海測大隊高級工程師洪四雄介紹,探測頭入水后掃射湖底圖象,以勘測表面地形。 中午1點多,昆明城里下起了大雨,而30多公里外的滇池作業點仍舊風平浪靜。甲板上和船艙里一片忙碌,各種信號聲滴滴答答不絕于耳。在這一階段的工作中,除了探測飛機下陷深度、姿態和湖底地質情況外,還需要清除作業點附近的各種水下障礙物,比如漂浮在水中的破魚網。 今后的幾天中,這艘鐵船將一直在作業點探測。嚴江征說,最后的探測工作大約會持續5天左右。接下來將進行清淤工程,計劃在30天左右完成。清淤之后,墜機很快就能重見天日。(完)(來源:新華網) |